一年前,對日本福島核事故做出最激進反應的國家恐怕就是德國。默克爾政府在事故后不久就宣布德國將在2022年退出核電。彼時,經濟學家們就質疑這個目標的可行性,畢竟2010年時德國的核電還為該國提供23%的電力供應,可再生能源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取代核電,挑起歐洲經濟第一大國電力供應的重任么?當電價高企時,德國的工業(yè)甚至是社會經濟會不會被置于危險境地?
歐洲最重要的經濟體將轉變?yōu)橐粋€巨大的能源實驗室,但是成功與否還不一定。無論如何,所有的眼睛都在盯著德國這個巨大的試驗。
一年間,德國可再生能源的發(fā)展緩慢,質疑德國能源革命可行性的隊伍不斷壯大,其中就包括德國新任的環(huán)境部長以及掌有重權的經濟部長。他們一致認為,去年默克爾確立的目標過高,要想實現(xiàn)目標,默克爾政府需要更多行動,而不是空話或者計劃。
一年前,自詡走在應對全球變暖斗爭前列的德國設定的目標是,到2020年將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提高到35%,到2050年再提升到80%。而當前,可再生能源占德國能源結構的20%。
今年5月才出任德國環(huán)境部長的彼得·阿特邁爾認為,德國實現(xiàn)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fā)展目標的前提條件是,到2020年德國能耗可降低10%,如此大規(guī)模地降低能耗需要多方的巨大努力,而當前各方缺乏必要的合作。
他甚至警告:“如果要以電力價格大幅上漲為代價來實現(xiàn)能源革命,就可能引發(fā)一系列社會問題,確保電價控制在可承受范圍內才是第一要務。”
阿特邁爾還質疑德國要在2020年將電動汽車保有量提高到100萬輛的目標。根據(jù)德國聯(lián)邦汽車運輸管理局的數(shù)據(jù),2012年初,德國僅有4541輛電動汽車上路。阿特邁爾說:“這么小的基數(shù)反襯出我們現(xiàn)在設定的目標太大了。”
經濟部長菲利普·羅斯勒也抱有類似觀點。他曾對媒體表示,德國能源革命的目標和時間表都需改動,來保證就業(yè)和國家的競爭力不受到影響。他說:“首要任務應是保證電價在消費者和客戶可承擔的范圍內。”
長期以來,德國電價在歐洲國家中處在高位,而2007年以來,德國電價又上漲了30%。其中,可再生能源對電價的助推約占一半“功勞”。當然,德國消費者也將需要支付更多,一些分析者稱,德國民眾可能會多付60%的電費。
德國能源革命的成敗不僅關系政客們的政治生涯,而且關系德國經濟和政治前景。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甚至是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都需要大量公共部門資金注入才能發(fā)展起來,這樣德國政府的財政支持和補貼方向都會發(fā)生很大變化。
另外,德國的能源革命甚至影響著歐洲大陸的金融政策。畢竟,歐洲債務危機的主要斗士——德國正走在雄心勃勃卻充滿荊棘的危險之旅上。
去年,德國境內的四大電力巨頭關閉了8座核反應堆,這也成為它們虧損的主因。幾年前, E.ON公司、EnBW公司、RWE公司和Vattenfall公司一起控制著德國大部分電網,并為該國提供86%的電力。幾家公司都賺的缽滿盆滿,幾位老板也是柏林總統(tǒng)府的座上賓??傊菚r能源巨頭在德國的生活很滋潤。
時過境遷,短期內,這幾家電力巨頭們就遭受了雙重打擊。先是歐盟委員會強迫它們將電力傳輸網絡剝離主業(yè)。而最致命的打擊是默克爾出臺的2022年關閉所有核電廠的政策,要知道,核電是這些公司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更可悲的是,在2016年之前,這些公司還要每年支付約為29億美元的核燃料稅。
電力公司自然不甘于默默咽下?lián)p失的苦果,E.ON公司和RWE都已向德國聯(lián)邦憲法法院申訴,聲稱突然關閉的核電廠無異于剝奪了它們的財產。由瑞典政府全資擁有的Vattenfall公司正在申請國際仲裁。這些起訴一旦生效,德國政府將面臨高達1500億歐元的索賠。
這些公司需要建設新的發(fā)電能力,但是它們該投資什么發(fā)電模式呢?海上風電場造價高昂,收入也不可預知。天然氣發(fā)電站被視為德國政府能源革命的一部分,在核電退出之前,德國需要加速建設天然氣發(fā)電站來給太陽能電站和風力發(fā)電站做后備電力模式。但是投資者缺少投資動力,因為當前很多新能源發(fā)電設施都沒有并入電網,回報不確定,天然氣發(fā)電仍無法實現(xiàn)盈利。新建燃煤電站目前還有利可圖,但是,在歐洲碳排放成本不斷走高的情況下,貿然去投資成本回收期長達20-30年的新電站,投資者們不愿冒險。
歡迎一切與地源熱泵行業(yè)相關的新聞包括但不限于投標中標、技術研發(fā)、新品發(fā)布、從業(yè)經驗、施工技巧、成功案例、創(chuàng)新思維的資訊或論文類投稿,本網網絡部將擇優(yōu)在地源熱泵網微信公眾平臺(微信號:www-dyrbw-com,您也可掃描下面的二維碼)、新浪公眾平臺、地源熱泵網主站、《地源熱泵》雜志上刊登。投稿郵箱:dyrbw@dyrbw.com
責編:Lis